国产电影与中国历史 中文电影资料库-电影专题-露天文摘 
Chinese Movie Database

电影片名演职员人名电影公司名
高级查询


最新出品





国产电影与中国历史


风云 高虎

  自1913年,郑正秋张石川 联合编导了中国一部故事片 《难夫难妻》以来,国产电影便从此揭开了它的序幕, 而1930至1931年由明星影片公司摄制、“电影皇后”胡蝶主演的《歌女红牡丹》 则使中国电影进入了有声时代。

  在30年代以前,国产电影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重大 的影响。而有声电影的试制成功则揭开了中国电影史上新的一页,中国进入 了有声故事片创作繁荣的时期。30年代至今,短短六十多年的电影史,却浓 缩了旧社会人民的苦难和反抗,抗日战争、国内战争的隆隆炮火,新中国成 立后的建设和挫折,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和人性探索。可以说,国产电影 史就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近现代史。

  1933年至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地下电影小组在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 统一领导下,在上海开展了左翼电影运动,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取得了辉 煌的成就。明星公司1933年5月出品,由夏衍程步高编导的 《狂流》被认为 是第一部”左翼电影”。该片以长江流域大水灾为背景,尖锐揭示了农村的 阶级矛盾和斗争。这个时期涌现出了一批著名导演如 袁牧之洪深沈西苓孙瑜蔡楚生等, 他们通过各自编导的影片为左翼文化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编导的电影题材宽广,反映农民斗争的有《狂流》,蔡楚生导的 《渔光曲》反映城市贫民工人状况的有袁牧之的《马路天使》,袁牧之和 应云卫编导的《桃李劫》;描写妇女悲惨命运的有沈西苓的 《船家女》吴永刚《神女》; 沈西苓的《十字街头》田汉许幸之《风云儿女》 则述了知识分子的不断分化。他们通过这些影片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也反映 了下层人民的反抗和对美好理想的热烈追求,同时也塑造了多样化的艺术形 象,涌现出了一批著名演员如胡蝶、赵丹周璇舒绣文等。

  40年代,中国正处于解放前夕,或者说是“黎明前的黑暗”。这时的电 影制作比较混乱,一些投机制片商拍摄了不少色情、恐怖影片,但在一些进 步电影工作者的努力下,也有一些比较优秀的影片问世如蔡楚生、郑君里编 导的《一江春水向东流》阳翰笙沈浮编导的《万家灯火》,陈白尘、 郑君里编导的《乌鸦和麻雀》,阳翰笙、赵明、严恭编导的《三毛流浪记》 等等。这一时期的进步电影有着鲜明的思想内容和较高的艺术水平。它们无 论在编剧、导演、表演上,还是在摄影、音乐、美工处理等等方面、都已达 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较之30年代最好的影片创作,都有发展和提高。

  建国以后,新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时的电影也经历了艰难 曲折的发展道路。新中国电影史的开端是光彩夺目的,涌现了一批优秀影片, 这些影片的题材大多是反映我国抗战和国内战争年代的斗争生活的,如凌子风 等导演的《中华儿女》《红旗谱》郭维导演的《董存瑞》谢晋导演的《红色娘子军》等等。 这些影片以新的人物、新的生活、新的思想令人耳目为之一新。 但这一时期的电影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失误,大部分影片艺 术个性贫乏、艺术风格单调,艺术规律常被忽视,可以说,在这些方面比起 三、四十年代有所逊色。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里,电影的创作则是以“灾难期”载入电影发展 史的。从1966年下半年至1972年,电影界没有拍摄出一部故事片,而1973年 至1976年9月的一些电影作品,则大部分受极左路线和“三突出”等创作原则 的严重影响。一些“样板戏”被拍成电影,成为“四人帮”的舆论工具。这 时期的影片主要有京剧现代戏影片《沙家浜》, 舞剧片《白毛女》, 及“四人帮”炮制的《春苗》《反击》等。 其中《春苗》的拍摄前后只用了三个月时间。这些影片现在看来,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文革”期间中国的真 实情况。

  十年动乱后,中国进入了新时期,中国的电影业也迎来了它的第二个春 天。这时的中国电影艺术家们已开始解放思想,挣脱了长期束缚他们创作的 “左”的枷锁。影片的艺术性,娱乐性开始增强。

  进入八十年代,中国的电影开始了全方位的开放探索,影片的内容、题 材大大扩展。其中尤以表现文革时期的善良与丑恶的影片真切感人,如 《天云山传奇》《牧马人》《小街》《庐山恋》等, 当然反映新时期人们新面貌的现实主义影片《喜盈门》《咱们的牛百岁》《乡音》 等也大受观众欢迎。而此时已步入中年的一批导演在细历了文革的洗礼后也达到 了创作高峰,他们中吴贻弓《城南旧事》谢飞《湘女萧萧》黄健中《良家妇女》吴天明《人生》等等为八十年代中期中国电影创下了空 前繁荣。

  84年初,一部以北京电影学院82届毕业生为主创作的影片《一个和八个》 震动了中国影坛,这部影片和稍后陈凯歌《黄土地》成就了第五代影片 的威名,此后吴子牛《喋血黑谷》田壮壮《摇滚青年》《盗马贼》黄建新《黑炮事件》《错位》何平《双旗镇刀客》全方位出击,而 张艺谋更是用《红高梁》为中国电影首次争取到了国际声誉。 这批年青导演的作品与同期第四代的中年导演的影片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突破了传统的 题材、传统的电影结构、传统的表现手法,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步入九十年代,中国电影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其一表现便是获国际奖 的片增多。尤其是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如张艺谋的《菊豆》《活着》、陈凯歌 的《霸王别姬》、何平的《炮打双灯》李少红《红粉》等。 当然这些影片也面临着风格化及忽略观众需求的变化等批评。事实上,第五代并非囿于 此,象夏刚便拍出了《大撒把》《无人喝采》等都市题材的佳作, 黄建新也有描述普通人的获奖影片《背靠背,脸对脸》张建亚更用漫画式笔 调描绘了旧上海的《三毛从军记》《王先生之欲火焚身》。这种百花齐放的形 式也正是九十年代中国影坛的写照。老导演们笔耕不辍,谢晋谢铁骊《清凉寺钟声》及《穆斯林的葬礼》是他们代表,第四代里有黄健中的 《龙年警官》、《过年》谢飞《香魂女》《黑骏马》,而一瞬间 《阳光灿烂的日子》《头发乱了》、 《上海往事》等第六代作品也在中国影坛突出响亮起来,令人有应接不暇之感。

  而在目前电影体制转换过程中,尤其是在观众需求及艺术品位二者之 间的谐调中,中国电影一时间出现不知何去何从的局面。各类导演也都在他 们的片中传达着自己不同的理解。孰对孰错?一时间也很难作出决断。95年 开始的引进大片的举措更是把中国电影逼上了梁山,这之后的中国影片能否 挡得住国外大片的冲击?能否赢得中国的观众和外国的评委?让我们拭目以 待!



购买
| 资料

购买
| 资料

购买
| 资料

购买
| 资料

购买
| 资料

购买
| 资料

购买
| 资料

购买
| 资料

购买
| 资料

购买
| 资料

购买
| 资料

购买
| 资料

购买
| 资料

购买
| 资料

购买
| 资料

购买
| 资料
友情链接 英华园 英语论坛 桃花坞 英语时事文化 广告链接 租碟指南 加入关系网 YesAsia SensAsian
资料库统计 | 网站更新 | 电影博客 | 关于本站 | 私隐条款
中文电影资料库·作者保留所有版权
Copyright (C) 1996-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by the Chinese Movie Database, and/or their respective ow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