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都不能少 (1999)Not One Less (1999) |
过去对老谋子得电影一向有成见,生在大城市长在大城市的我真的感受不到他电影向要表达
的什么,可能是因为那时的年幼,只有一不《有话好好说》让我有兴趣看完了,可是当我看
到这部电影后,我完全对他改变了印象。
前段时间好象有一部称为“重镑催泪弹”的电影《我的兄弟姐妹》,我也看过,的确很煽情
,可是我从这部电影得到的感觉就是要人流泪,并没有能力让一在心中一层一层的,或波澜
或涟漪的感动,不能让我久久的去回想,回想的结果时觉得自己被了骗去了感觉一样。
但是《一个都不能少》却是一不真正能感动人,让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被感动,让我清楚的感
觉到心潮的起伏,强忍的泪水始终与我的意志作这搏斗!
有人说这部电影的感动是我们对贫苦的同情,其实不然,《一》剧清清楚楚的刻画了一个美
丽的世界,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世界。
开始的魏敏芝来学校代课教书只是为了赚钱,当然“一个也不能少”是为了那高老师答应额
外的10快钱。但是在老谋子的讲叙中,部知不觉的,去寻找张的代价,远远超过了那10块,
甚至少过了他代课全部的代价。
除此之外,影片处处都充满的人情和关怀,而有超脱了刻意渲染,刻意去突出的俗套,以一
个个普通平民的心态和做法处理一个个的细节。
砖厂厂长那种被人帮了倒忙却还因同情他们而给他们钱的心态就是一个证明。虽然他没有一
句说自己真心的话(我是看在该老师面子上)但是也掩盖不了他想帮助他们的同情。这样的
不起眼角色很多,那个将魏用拖拉机送进城的农民,火车站的广播员,再到看见她在街变睡
觉把她叫醒的路人,火车站告诉她方法不对的旅客,最后到电视台的台长;张慧科流浪时那
些施舍他事物的看不见面孔的人,再到收留他吃饭洗碗的餐厅老板娘。这一个个都是很普通
的人,虽然这一件件的小事都不算什么,却人你不断的感到人们对你的关怀,一个个普通人
对你的关怀,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啊!
最后说到电影的音乐,我也没有想一般的煽情片那样,音乐早早的将人罩住,让你马上
能感到下面会发生什么,让你知道,导演现在想你感动了,而老谋子没有这样做,他用了类
似音乐上切分节奏的音乐,在一个镜头讲叙完毕后,一段静默,此时音乐响起,让我的心头
一震。
当魏敏芝的巨幅照片贴满了大街小巷,她那张仰向天空的脸就不可避免
地与解海龙数年前拍的照片叠合在一起,人们的记忆是容不得老谋子辩白的。有
一段日子,随手在街头买一份报纸,都会看到一个睁大了眼睛的女孩,她那发亮
的瞳孔非常适合于一种事先或者事后赋予的诠释。解海龙的幸福日子结束得快,
几年前他在杭州以一万元的价格拍卖他那架过度磨损的尼康玛特相机时,那些业
已定格的山村孩子就不再与他有关——老谋子在这个年月出场,实在有些不合时宜。
“(这是一部)很平实、传统、司空见惯甚至非常老套的电影。”他自
己这样说,但并没有半点往自己脸上抹黑的意思,相反地,他希望人家都能看出
其中的“真切”和“力量”。
然而恰恰是“真切”两字损害了这部片子。从头到尾,一只不加任何修饰的
镜头重复了许多《秋菊打官司》中的抓拍技巧,许多地方导演和器械的影响都减
弱到了微乎其微的程度,生活的一个局部几乎是按原样复制到了银幕上。但这样
一来,“力量”就被削弱了。艺术只所以具有感染力,也正由于它含有高于生活
的一些东西。拿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作个例子,比如《丈夫》,一个丈夫到城里来
,他看到了什么——这个丈夫是被作者选中的,投射着沈先生强烈的主观性,而
不是直接照搬的结果。如果把整个生活都摄下来,这仿佛拿着一支话筒在街头录
音,录到的什么都有:汽车的噪音、人群的嘈杂音,而主体声音却暗淡了下去。
深究下去,问题应该出在剧本上。作为主角的魏敏芝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她占据了电
影中几乎每一个画面,却并没有抓住观众的心,这是因为人物的命运里始终没有出现一个“
焦点”。许多真实、弥散的东西分散了主题,尤其在电影的后半部分,当电视台那位苍白的
播音员开始介入,导演的主观作用便变得十分暧昧起来。社会的“关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情节可以含糊,但视角却含糊不得。虚伪的东西在最标准的镜头下还是虚伪。
这真实的片子还是使不少人激动起来,一位中年妇人把预备存入银行的大笔金钱捐给了
“希望工程”,一个三十岁的年青人对着宣传车的窗口倾囊而出,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老谋子
的“歪打正着”——如果是这样,又如何解释一些低调子的民乐录音出现在情节中“催人泪
下”的地方?( 这应该是这部电影最大的败笔。)
若干年前,当观众开始参与到荧屏中去时,许多三流以下的“智力竞赛”节
目便开始蜂拥而来。现在让“群众演员”走上银幕,或许会是另外一回事——电
影的天空从此辽阔起来?
没有漂亮的女演员,没有恢弘的场面,没有精彩的情节,《一个也不能少》
却是我近几年看过的最好的电影之一。
连音乐也是那么吝惜,只是,只是在偶尔的几个片段中,有缓缓的笛声吹起
,悠长而清凉的笛声,在城市的夜风中响起。
所有的本色演员都恰到好处,真实到了不能再真实。好象在电影中我们头一
次发现了自己,脸蛋红扑扑的魏敏芝,捣蛋的张惠科,土得掉渣的教室,站没站
相的女孩子们,不耐烦的门房,你再看看,不是就在你身边吗,不是就在你眼前
吗?
故事是圆满的结束了,走出电影院,我听见走在前面的几个人在议论:"唉,
我们出去吃顿饭就要这么多钱……"他们是在感叹,为了攒区区的十几块钱,把
魏敏芝和她的学生们都难住了。议论声走远了,我想一定有很多人在看完电影后
会有这样的感触。
当然生活依旧是如常,小饭馆的生意不会有丝毫影响。
真正认识张艺谋的电影是从这一部电影开始的,而以前的都只是听说 而已,望大家不要见笑。我觉得这是一部记实性很强的影片,以至于演员 都是非职业的。这部影片非常感人,当小魏老师在电视台艰难地说出第一 句话时,I couldn't help keep back my tears。我来自贫穷的农村 (至今仍然如此),对此深有体会。有人认为张的电影只停留在一个比较 浅的层面上,我坚决反对这种看法。张的电影(包括之后的《我的父亲母亲》) 表面上主题比较清楚浅显,但是每个主题都可以让人在看过电影之后长久 地回味,直到一生的结束。张的影片其特点就在于他可以用简练的方式向 观众提出他的思想,而无限的遐想和激烈的讨论却在观众看完影片之后。 另外,我很关注两位小演员在排完电影之后的生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希望知情的朋友告知。
友情鏈接 英華園 英語論壇 桃花坞 Play With Words | 廣告鏈接 租碟指南 YesAsia Play-As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