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翰祥的造景造境(Scenic Writing)美學手法(三) | 中文電影資料庫
Chinese Movie Database 
最新出品


 
電影專題 :: 陳煒智電影觀感 :: 李翰祥的造景造境美學手法

加入關系網
擴展關系,免費加入
SensAsian 感性
中日韩馬來印度音樂電影

李翰祥的造景造境美學手法

陳煒智 (Edwin W. Chen)
Edwin@dianying.com

三﹑畫韻的布局、詩情的聯想

  身為一個「電影作者」,李氏近百部作品為自己勾勒出的「作家身影」 是充滿古典中國畫韻詩情的。他把攝影機鏡頭當成題字的筆、作畫的筆, 筆下的文章既有豐富的故事人情,更有灑脫氣派的字跡,佐以工筆畫、文 人水墨畫,乃至肖像畫、春宮畫式的景觀經營,李氏作品在「造景造境」上 正如同中國園林藝術一般,將源自文學繪畫的美感和具體生活經驗結合, 打造出一個在文化上左右逢源,周延自足的生活空間。

  針對自己獨樹一幟的景觀經營,李氏本人曾於一次訪談中談起,他拍 攝古裝片的技巧在於「少取實景,多利用內景,主觀地去用燈光和建築構 成一個最近於理想的環境」。事實上,中國的詩畫藝術在創作時早已滲入 作者自己的看法和哲學;同樣的,電影創作者必需把立體存在於自然環境 的景致,投入藝術家的感受和玄思,在腦海中凝結成一幅與自身文化經驗 、審美經驗相契合的畫面(天然圖畫),並以此為藍圖(分鏡圖),在受 控制的環境下(攝影棚或外景場地)搭建起立體的布景,最後透過攝影機 完成拍攝工作,成為二度空間的電影畫面。經由這樣三元/二元/三元/ 二元的多道手續,景物先形成「畫中有詩」的美學意念,進而在立體化的 搭景階段擴張、膨脹為實體,再於拍攝剪輯的過程裡濃縮、萃取、綜合, 所謂「國畫裡的『氣韻』」才得以在電影畫面中真實地展露出來,抽象的 語言藝術、繪畫藝術也才能塑造成具象的視聽藝術。

  以李氏於一九六三年率胡金銓、宋存壽、高立等導演聯合攝製的 《梁山伯與祝英台》為例,《梁》片融合中國傳統戲曲與西方音樂歌舞劇 (Musical)兩種表現形式,片中渲染出的音畫效果、演員表現等,幾可 視為香港電影由草創初期邁向大片廠制度的里程碑之一。

  「梁祝」全片九成以上於影棚內完成,其中「十八相送」十餘個 「外景內造」的景點(注釋4)非但不因片廠搭景顯得侷促,反因視覺焦點 的集中控制得當而收得絕佳效果。全段色彩運用始終維持水墨畫般的淡雅; 梁山伯一襲灰衣,祝英台一身嫩黃,既暗伏梁祝二人化蝶的色系(黑蝶與 黃蝶),在以綠白二色為主調的背景前又能調合地突出。梁祝二人沿途吟 詩問答,既不似傳統戲曲全以歌詞帶動戲劇進行,又不執迷於電影「空間 無限」的特色,導演放棄將梁祝所見所聞全數以主觀鏡頭攝入畫面,轉以 採用客觀全知的拍攝角度,使敘事主體被繪製成觀眾欣賞的「景觀」的一 部分,成為一幅供人賞玩、神遊、冥思的古典畫卷。

  在畫面的處理上,李氏等並不特別採用西方電影一般追求的縱深效果, 而多以水平展開的方向,配合寬銀幕的構圖與橫向的鏡頭移動方向,如繪 製長卷般徐徐揭露即將開展的段落。前景安排「實」的松樹、草木,「虛」 的景片、雲天則是遠景,包圍著中間的梁祝構成畫面,寬銀幕逐漸向兩旁 擴張、膨脹、伸延,山水畫式的空間經營也任由梁祝(相當於園林中的遊人) 一行人流動開來。隨著戲劇節奏加快,李氏的景觀配置也愈見豐富。比如 「池塘倒影」一段,首先入鏡的是一池綠萍閃著漣漪,笛聲揚起,梁祝一 行人漸行漸近,遠處的寺塔背景提供整個空間與世格絕卻又下通街市的感 覺。整體組合看似無機,但在某種文化遺傳的影響下,音樂(笛聲)與景 觀(寺塔、水光、樹影)、戲劇情緒(離情)的組合,又包含無限聯想空 間,「渭城朝雨浥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杳杳鐘聲晚...青山獨遠歸」 等章句被抽離出「送別」母題,強化兩人「萍水相逢」的感情緣份,成功 地以景觀安排完成鋪陳戲劇的目的。

  影片在「樓台會」段落步入悲劇高潮。相對於「外景內造」的「十八 相送」,李氏選用了「內景外造」的手法,透過珠簾、紗屏、折門的陳設 ,將天光、街聲、鳥鳴等外景元素迎入祝英台的閨房,致使影棚空間雖有 限,卻能時有視覺變化。

  梁、祝二人於祝府客堂相會,我們先看到比翼鳥珠簾因人物進出被一 分為二,山伯於客堂表明求親來意,已由父親許配別家的英台無言以對, 奔入內室,留下山伯呆立原地-李氏於此應用「借景」(注釋5)手法,藉 由隔斷客堂與內室的半透明紗幕,讓丫鬟目睹鄰室山伯的哀容,將戲劇動 線由梁山伯引介到另一個空間。就景觀而言,紗幕削弱了內搭景的侷促感, 將兩堂布景聯結在同一個畫面;就戲劇效果而言,水墨紗幕將山伯滯留在 「十八相送」的氣氛裡,與閨閣仕女的強烈對比預示了將發生的悲劇。 繼之,丫鬟放下竹簾,山伯撥簾入室,英台亦捧酒出簾而至,開始對唱 段落...

  細觀全段「樓台會」,李翰祥一再以簾幕屏風作為場面調度的工具, 造成多層次的視覺效果,使電影寬銀幕被切割成導演需要的線條及大小; 就戲劇效果而言,簾的層次垂掛加深了「禮教」對劇中人的束縛,簾的掩 蓋遮避卻讓梁祝的感情得以在簾幕暗處悄悄滋長—然而,相對「十八相送」 的天寬地闊,此處的「簾」象徵了祝英台受迫離開學堂,離開心靈的自由 解放,重回金絲籠般(「內景外造」的鳥籠效果)的閨閣,所有「天人合一」 的回憶重新扁平化成一堵水墨紗屏,將與山伯有關的所有回憶隔在閨房之外, 生命之外。

  「簾」在閨房印象中極富詩情聯想—尤其描寫閨女幽情的章句,如 「美人捲珠簾,深坐蹙蛾眉」、「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等,於此具象 地呈現在影片中,造成景觀上的多樣化,並加深文本豐厚性,成功渲染出 「閨閣」的生活巧趣及悲劇氛圍,反映了中國仕女幾千年來的生活氣候。 閨房的布景則因簾的陳設,因劇中人「用簾」,提升至「大觀」境界; 「簾」不僅只是導演單方面考證歷史而安插進布景的歷史符碼,它更擁有 文化上,以及藝術繼承上的意義。

  提到簾幕屏欄的運用,除了具象的「簾」,李氏許多作品中還可發現 許多「簾」意象的變體。《貂蟬》片中,女主角貂蟬盛裝出場與呂布會面 的段落,導演安排貂蟬現身紗屏後,對客堂中的呂布媚笑,「紗屏」於此 發揮近似「偷窺」的作用(紗屏分隔客堂與內室),讓這段香豔野史有了 「香豔」的基礎。《倩女幽魂》片中,書生甯采臣寄宿的破廟石牆上坍了 個大坑,只見女鬼行經石牆,牆洞如畫框般將女鬼倩影框住,她便迅速化 為輕煙,畫框效果將視覺焦點集中,強調了女鬼的飄逸、輕盈,也暗示了 人鬼戀情的似幻似真。還有《武則天》以白幔搭帳,在大唐宮廷中區隔出 一塊得以讓編導刻畫「宮闈祕辛」的想像空間,武則天打扮得像埃及妖后 Cleopatra,斜倚帳內色誘大臣徐有功。甚至,李翰祥晚年以化名攝製的 三級片《半妖乳娘》,片中暴力與性愛場面還不忘利用窗邊剪紙雕琢畫面。 這些「簾」的應用及聯想在片中帶有明顯「繼往開來」的傳承色彩—既有 古典詩畫藝術的源流,也直接、間接受到前輩影人的創作手法影響(四○ 年代導演朱石麟以窗框為視覺重心,規範前後左右的人物關係、建築空間 和鏡頭空間,學者稱之為『窗漏格』(注釋6)),甚至在日後宋存壽、 林福地等由李氏所提攜的導演作品中,還能明顯看出這種畫面經營手法。

  李氏的導演權力幾乎集中在「片廠搭景」的有聲有色,在某種程度上, 他的「大觀」美學要旨策動他兩度於片廠(香港邵氏、台灣國聯)營建巨 型古典中國市街,為打造一個合適的戲劇環境、文化環境、拍片環境作出 最大投資。而優游於這個環境中,李氏在親自監工的「夢裡中國」中投射 了自身對這個文化國度的觀感與心得,讓自身與作品、文本、觀眾,以及 美學源頭等多方對話,確實整合了所謂的「詩情」與「畫意」,使古典中 國的外在形象得以具體成形,更使古典中國的深層印象在文字、繪畫之外, 找到「電影」這個新的寄託媒介,完成李氏「重塑文化中國」的野心。

  四﹑電影語言與說唱曲藝式的細節描寫

  注釋參考影片及書目



購買
| 資料

購買
| 資料

購買
| 資料

購買
| 資料

購買
| 資料

購買
| 資料

購買
| 資料

購買
| 資料

購買
| 資料

購買
| 資料

購買
| 資料

購買
| 資料

購買
| 資料

購買
| 資料

購買
| 資料

購買
| 資料

友情鏈接 英華園 英語論壇 桃花坞 Play With Words 廣告鏈接 租碟指南 加入關繫網 YesAsia Play-Asia SensAsian
資料庫統計 | 網站更新 | 電影網誌 | 關於本站 | 私隱條款
中文電影資料庫‧作者保留所有版權
Copyright (C) 1996-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by the Chinese Movie Database, and/or their respective owners.